当前高校中正广泛开展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深刻转型和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展开的,对于清理高校发展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强化当代大学精神、构建现代大学体系、促进高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其重要,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也面临着许多非常复杂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应对和处理很多复杂的关系。
第一,在解决现实高教发展屏障与建构大学创新体系的统一中定位教学水平评估
大学评估在中国已经以各种方式进行了十多年,近年来更加升温并在当前引起了社会尤其高校的高度关注,直接的原因是教育部要求对所有的高校每五年进行一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教学水平评估是当代中国大学体系建构的客观要求之一,也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估促进当代中国高校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使命。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合并、升格等现象而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高等教育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的师生比由1:8左右迅速提高到1∶18左右,不仅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必然深刻改变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一些重点高校的合并和重组不仅改变着相关高校的隶属关系和宏观管理体制,也深刻冲击着相关高校的内部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一大批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提高了我国的高层次办学规模,也使办学质量的凸现出来并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甚至是非常担忧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新时期高层次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构建当代中国大学创新体系。应该说,高等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这对中国的高校来说既是极好发展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要求和形势下规范高等教育管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当代中国大学创新体系,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中国的现实人才培养需要,又能积极引领中国文明的未来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为此,教学水平评估一方面应当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依据于当代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应当具有超前性,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能够对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二,在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张力中实现评估的双重目的
教学水平评估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办“让人民满意的大学”。要让人民满意,就要对人民负责,具体说来就是要对学生和家长负责,而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这也是对学校、社会和国家负责。对这几个方面负责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但它们也各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首先要求所有的大学都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也就是底线。通过教学水平评估,使所有的大学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符合当代大学的基本规范,这是从事高校水平评估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实际上就成为大学办学水平的最低标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规范是否符合水平评估体系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它们能否拿到办学“入场券”。这对于一些优秀大学当不成问题,而对于一些新近由专科院校升格合并的本科大学则至关重要。应当看到,“入场券”或“合格证”不是预先颁发的,而是在经历了一段办学实践之后才检测和颁发的,应当通过客观的实践成果来证明其是否合格。达到评估标准的基本要求,这是评估大学办学水平的底线。同时,水平评估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引导高校更好地去追求卓越,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这可以说是高校水平评估的最高纲领。每一个高校都应有在自身的已有基础上不断向前攀登的内驱力,同时社会也应给予其激发力和感召力,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的合理、健康和快速发展。教学水平评估的引导功能是评估工作应着重发挥的社会功能。因此,立足于最低纲领,趋向于最高纲领,这是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应该努力的重要方向。
第三,从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统一中确定评估体系的发展方向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以什么为参照系,大家的一个共识是要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为此需要具备足够清晰的国际视野。中国经济正在积极加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承载着为全球化的中国培养未来所需的各级各类国际型人才,为此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就必须也只能走国际化道路。当然,对于什么是国际化,人们实际上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国家的大学之间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世界上还没有形成高等教育的国际通则,因此需要对“国际化”的内涵需要做更深入、细致和具体的研究。一方面,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国际化不等于盲目追随西方发达国家,更不能放弃中国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现实,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自身。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智力支撑和教育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为此,如何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之间保持张力,应当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既不能让国际化变得虚无飘渺,甚至遮盖住我们办学的本质和特色,也不能让保持中国特色变成了低水平、低层次办学的借口。如何在二者之间保持合理张力进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而又紧迫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还没有能够更加广泛地借鉴国际经验,同时对保持中国高等教育特色也研究不够,理论与实践上都显得比较匮乏。因此,在构建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在实施评估的实践工作中,应该密切关注和尽可能积极有效地把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在统一规格与分类指导的统一中做好对不同学校的科学合理定位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标准才能进行,只有遵照统一规格才能进行评估。无论是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对于评估专家,包括对于作为评估对象的高校而言,统一的规格和标准都显得格外重要。统一规格是高校水平评估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在坚持统一规格的同时如何保持合理的分类指导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家都基本认同分类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对如何分类指导还缺乏足够的研究,也还难以形成大家共同认可的方式和手段。如何科学?p合理地和积极有效地具体实施高校水平评估,这既是一个学理性非常强,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是一个政策性非常强,需要在现实中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统一规格和分类指导都应当在评估体系中得到体现并通过它们得到实现。统一规格要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共性要求中展示出来,应当是评估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使所有高校在其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共同的指标和基本的规范。分类指导则要求在评估体系中给各个高校的个性、特色与优势方面留下足够的空间,并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就这二者的关系而言,统一规格体现的是评估中的刚性的基本的方面,达不到统一规格的高校不能通过评估,办学资格会受到质疑,分类指导体现的是评估体系中柔性的和提升的方面,其价值在于鼓励学校展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于被评高校来说,既要在统一规格的要求下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办学基础,又要努力创造自己的特色,展示自己的特殊价值与功能。
第五,从内部机制与外部监督的有机整合中建立积极有效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在评估中取得好成绩,几乎所有被评的高校都会开展声势浩大的“迎评”活动,涉及面之广,参与者之众,事务之烦杂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种活动是必要的,因为这个迎评的过程就是对于教学理念的清理与调适过程,也是对于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过程。然而,如果这种活动仅仅着眼于应对本次评估则是短视的,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迎评活动的真正价值在于借助于外部的压力来建构高校内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并使之长期保持和有效运行,切实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开展迎评活动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来自外部,往往处于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状态,这不利于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教育理念的变迁和教育体制的多次变化,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未能真正有效建立,教育教学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高校水平评估的真实目的正在于通过外部的要求与推动,促使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和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综观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由外部强制性约束走向内部自我规范与约束的发展历程,建立对于教学质量的内部监督机制成为优秀学校的普遍性自觉行动。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于中国的高校而言,如何通过本次评估而提高教育教学体系的规范化程度与水平,进而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来建立行之有效的有关教育质量的内部监督与评估体系,并使之通过内部监督与调试机制而常规化和长效化,已经成为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评估体系与高校内部的质量监督与调适机制之间各有分工但又应当是良性互动的。从长远来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评估重点应当转向内部监督与评价机制,并且成为一种常规性的活动,则不仅会降低评估的成本,也为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效率。
第六,从教学评估与专业评估的有机结合中促进学校的实质性发展
如何看待评估工作对于一个学校的意义呢?应该说对某一些学校,尤其是只有本科生培养资质的学校而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具有检验其全部工作的意义。但是并不是对所有的学校都如此,像那些“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等研究型大学而言就不完全是。因为它们还承担着知识创新和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优秀人才的任务。在这些研究型大学中,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在学校生活中已经占了相当的比重与份量,甚至居于主导的方面。对于这类研究性高校来说,不应当由于科学研究任务重和办学层次多而忽视本科生教学和本科培养,因为他们也承担着培养优秀本科生的任务,而又只有优质的本科才能支持和支撑高水平的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最近提出“一流本科、一流教学”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全校教师的认同,反映了这种需要。而对于高校评估的主管部门而言,则应当针对这类高校的特点来相应地修订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应当格外重视本科教学水平问题,因为在这类高校中研究生数量和科研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所占的分量是相当大的。事实上,高层次的学术建设与学科建设是这类学校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评估不仅仅要关注教学评估,也要关注学科评估。即使是对以本科为主的高校也应当把学科建设作为引领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强化学科评估应该是下一步高校评估工作的重要方面。
第七,在硬件体系与软件体系的有机统一中评估学校的办学水平
办学条件包含着硬件和软件这两个基本的方面,相应地,教学水平评估也应当从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分别展开。办学硬件包含着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图书、试验用房以及相应的资料设备设施等内容,是办学的基础方面。软件方面则主要是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发展战略、学科布局、课程体系、制度规章、文化传统、校园氛围等内容,是办学的灵魂方面。相比之下,一个学校的办学硬件方面具有直观易见和难以替代性,容易被学校所重视。加上硬件建设容易出成效,因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大量贷款修建新校区,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改善。而硬件方面还具有易于量化和检测的特点,因此容易在评估体系中反映出来,也易于引起评估专家的重视和关注。办学软件方面对于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其非常复杂,形成优良传统需要时间,难以在短时间里发展起来,因此在评估中容易被忽视。再加上软件方面具有非直观性,难以量化和评估,也难以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表现出来,在评估活动中也难以被重视。对于一所优秀的大学来说,既需大楼也需大师,但真正对于办学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软件方面。为此有学者提出应当将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硬件指标相对软化,而把那些软性方面的指标相对硬化,这样就可以在硬件和软件之间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张力,也使得评估能够更加切实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真实的办学水平。
第八,在严格要求与学术自由的统一中培育、守护和提升大学精神
从总体上看,目前教学评估是一项行政性行为,它有着较高的强制性?p规范性和统一性,对于集中而统一地推进高校建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水平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关注如何去培育、守护和发展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前提所在,是教育创新的根源和基础。大学自治是充分展现大学发展的创造性和丰富性的重要条件。在进行教学评估时,应该充分给予各个大学足够的合理的自身发展空间,不能简单地按照现有的统一化标准搞“一刀切”,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评估应当成为培育、守护和发展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从办学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精神的守护与创造是在追求卓越和创造特色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卓越和创造特色密切相关,但又各有差异。追求卓越主要是指在同类比较中追求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和更加科学等。而创造特色则主要是一个定性判断。比如“我有的你没有,你有的我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可称之为特色。在评估体系中,追求卓越和创造特色都非常重要,但是占有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功能。目前中国高校由于历史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许多差异性,如何在追求卓越和创造特色之间保持张力,实现自身发展,积极发挥评估对于大学发展的超越和引领功能,这是当前构建评估体系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7期
(审核:黄绍平 施晓蓉 唐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