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监督与评估中心
学校主页

“新文科”打破专业隔阂


作者:闻风     发布时间:2019-05-29    点击次数:   来源:重庆科技报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的概念逐渐热了起来。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而建设新文科,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小学科”思维,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新”环境提出“新”要求

  我国大学办学和学科建设,面临两个新环境。一个新环境是高等教育将于今年进入普及化时代,届时,我国社会必将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这要求每所大学必须重视办学质量和特色,而不只是回报给学生一纸文凭。

  过去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数量大发展时代,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在数量发展。而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从“数量时代”进入“质量时代”成了必然。

  今年2月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现代化目标,就是实现各类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新学科建设,主要就是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包括凝练本校的学科特色,撤销滥竽充数的学科。以往文科学生就业选择面比理工科的更窄,有些文科生感慨没学到什么东西,也指向了注重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另一个新环境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即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高校要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否则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速更新,社交媒体崛起,商业模式瞬变,生活方式多元,这都给人文社会学科,包括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也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

  新文科“新”在何处

  传统文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清晰,但是人才培养难以博通,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制约人才全面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童文胜直言:“在学术研究上,我国文科教育学术原创能力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观照现实不够,使得传统文科在某些领域未能实现超越和创新。”

  传统文科存在不足,但新文科的出现并不是替代传统文科,它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试图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将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

  新文科并不是“新技术+文科”或“文科+新技术”,也不能将新文科视为新工具和方法的简单应用,而要真正拥抱和融入新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重塑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更好地回应和阐释科技与人文社会科研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学习文科专业的便利性得到了提升,而社会计算、金融科技、空间计量经济学、技术哲学、计算语言学等新兴文科专业、方向的兴起,却更加突出了新文科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的特征。

  新文科更强调文科专业基础的融通性。新文科的培养模式将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储备金字塔的稳固塔基,再渐次进入专业学习,形成坚实的塔身和更高耸的塔尖。

  建立“大学科”视野

  当前,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中,以文科见长的大学处于劣势,文科专业在部分理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的地位也不高,原因是大学排行榜也看重论文发表数量等科研成果。在这方面,文科难以和理工科、医科等相提并论,在高校里也难免变得“弱势”。鉴于此,发展新文科,不能再有“唯论文论”,要建立符合文科学科建设和培养一流文科人才的新的评价体系。

  建设新文科,落脚点是培养拔尖人才。因此,要重视教学,就需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投入精力进行教学,而非把精力用于搞课题、项目。更为关键的是,建设新文科和建设新工科、新医科等一样,都需要打破传统的“小学科”思维,要有“大学科”视野,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文科建设的重点。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交叉,而是要有融合发展、育人的思路,如建交叉学科平台。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学校内的学院办学和人事管理改革,调动教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更多专业素养高、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的新人才,让新文科在人才培养上更卓有成效。

  在布局新文科建设时,不能再“唯论文论”,一定要为未来的人文学科打下基础、培植土壤。一些以工科见长的大学,学科排名可能会一下很高,但未必底蕴深厚,赢在当下未必能基业长青,还是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做出新文科建设生态布局,为将来的学科建设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种下宝贵种子。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福星中路88号
电话:0731-58683629 | 邮编:411104
版权:高教研究与教学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