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监督与评估中心
学校主页

江西理工副校长:地方院校工科人才培养须构建新范例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1-22    点击次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温和瑞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和战略部署。教育部的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不同层次院校的新工科建设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地方高校的工科人才培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虽然新工科建设举措是在2017年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对照新工科建设的理念、要求和路径,江西理工大学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工程教育改革,正契合了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为地方院校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了一个新工科建设的范例。

目标:

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使命。江西理工大学从创办发展到今天,始终坚持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根本使命。从学校的四个主要发展路径可以看出,学校的工程教育发展是一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

1958年,江西理工大学创办在誉称 “世界钨都”的赣州,学校在创立之初设置的专业都是面向钨资源等有色金属行业的工科专业。

江西上饶德兴有着亚洲最大的铜矿资源,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在鹰潭建立大型铜冶炼与铜材加工企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江西铜产业的发展,学校紧跟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设置有关铜冶炼和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致力服务于铜冶炼和铜材加工的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

上世纪70年代在赣南发现离子型稀土资源,以中重稀土含量为主的南方离子型稀土是世界独有的宝贵资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赣南离子型稀土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学校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都强力介入这一领域,再次推动着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进入新世纪,世界对新能源、新材料和生态环境空前关注,全球大学和研究机构都竞相开展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究与人才培养。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再次把学校工程教育推到了新关口。为此,学校一方面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转型改造,另一方面及时设置新兴的交叉工科专业,直接为赣州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服务。

路径: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学科平台

目前,江西理工大学设有52个工科专业。所有这些专业都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来设置,为了更加紧密地与区域产业融合,学校着力打造特色学科专业群,大力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工科专业,突出新工科建设要求和行业特色。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模式,大大提高了江西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为企业招到合适稳定的毕业生提供了保障。校企合作的企业定向培养方式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在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不仅为企业培养定单式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学校依托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把企业打造成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

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新工科建设虽然是2017年初才提出来的,但一些理念和要求早已体现在江西理工大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从2008年起,江西理工大学便开始探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与学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校企协同育人是工程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校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学校大多数工科专业通过不同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展协同育人。

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联合培养适应现代智能制造业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学校与多家企业联合开设了实验班,这些实验班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企业高度重视实验班人才培养改革,精心分析社会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新工科建设提出的地方高校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的目标要求,完全契合了地方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要坚持好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培养路径的协同性和服务面向的区域性。地方高校要创新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产教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系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

《中国科学报》 (2017-11-14 第7版 视角)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福星中路88号
电话:0731-58683629 | 邮编:411104
版权:高教研究与教学评估中心